(A) 期刊論文
1982年7月,〈孔子進德歷程之探討〉,《孔孟月刊》,20卷11期,頁17-27。
1983年9月,〈論中國古代憂患意識之源成〉,《孔孟月刊》,22卷1期,頁37-44。
1984年1月,〈從「了凡四訓」看儒佛的會通〉(上),《慧炬》,235期,12-14。
1984年3月,〈從「了凡四訓」看儒佛的會通〉(下),《慧炬》,236-237期,頁15-16。
1984年7月,〈對經的一些看法〉,《孔孟月刊》,22卷11期,頁11-18。
1984年8月,〈社會變遷與現代親子關係的建立〉,《人與社會》,革新號2卷2期,頁20-30。
1985年3月,〈詩經閟宮篇的敘述技巧〉,《東方雜誌》,復刊18卷9期,頁35-38。
1985年4月,〈先秦七子的學說暨其基本取向〉,《孔孟學報》,49期,頁159-176。
1985年7月,〈高中國學概要經學章新舊本的比較〉,《國文天地》,2期,頁80-82。
1985年8月,〈詩經四篇的分章問題〉,《東方雜誌》,復刊29卷2期,頁32-36。
1986年3月,〈老子「玄」字的解釋〉,《國文天地》,10期,頁32-35;又轉載於1987.01《宗教世界》,30期,頁20-22。
1986年9月,〈詩經隨劄〉,《孔孟學報》,52期,頁11-45。
1986年9月,〈顧頡剛的學術路向問題〉,《國文天地》,16期,頁56-57。
1989年,〈論「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」〉,收錄於《中華文化復興論文集》,教育部,頁1-10。
1992年2月,〈從文化觀點看漢字〉,《孔孟月刊》,30卷6期,頁20-28。
1992年7月,〈根源追求在魏晉以前之發展--兼論魏晉玄學形成的內緣導向〉,《銘傳學刊》,3期,頁189-217。
1993年2月,〈孔子觀念中的「學」與「仕」-以《論語》為中心的試探〉,《新紀元》,第12期。
1996年,〈春秋左氏傳「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」書例辨〉,刊於《廉教授永英榮退紀念文集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
1996年3月,〈文體論在劉勰宗經思想中的意義〉,《中華學苑》,47期,頁91-101。
1998年3月,〈評《嚴復》〉,《暨大學報》,2卷1期,頁302-307。
1998年5月,〈締造生態和諧的新世紀--杜安.艾爾金《自求簡樸》析論〉(上),《人事月刊》,26卷5期(153),頁76-80。
1998年6月,〈締造生態和諧的新世紀--杜安.艾爾金《自求簡樸》析論〉(下),《人事月刊》,26卷6期(154),頁76-82。
1998年,〈李敖回憶錄(書評)〉,收錄於《1997台灣文學年鑑》,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頁281-282。
2003年6月,〈齊己《風騷旨格》與中晚唐詩格的發展〉,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》,9期,頁121-145
2003年12月,〈王政想像:《周禮》行政建構探析〉,《國文學誌》,7期,頁1-56。
2004年6月,〈嚴復的思辨進路及其意義之分析〉,《政大中文學報》,1期,頁193-228。
2005年6月,〈行藏之道:政教語境中的孔學實踐〉,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《國 文學報》,2期。頁83-98。
2005年7月,〈道藝之辨──《論語》「學」字的指涉〉,《輔仁國文學報》,21期。頁1-24。
2005年9月,〈經德秉哲:孔子知識建構的取向〉,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《先秦兩漢學術》,4期,頁27-59。
2005年12月,〈《論語》文本之辭氣分析〉,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《中文學術年刊》,7期,頁29-43。
2005年12月,〈王政藍圖:對《周禮》之文獻取向探討〉,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《國文學報》,3期,頁23-44。
2006年3月,〈病者的世界:杏林子及其病痛書寫〉,臺灣醫學人文學會籌備處、私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、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《臺灣醫學人文期刊》,1期,頁5-36。
2006年6月,〈鐵筆柔情:篆印世界的女性身影〉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《政大中文學報》,5期,頁139-164。
2009年6月,〈互文比義與朱熹《論語》詮釋論例〉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《國文學報》,45期,頁1-23。
2014年,〈比較視野下的修辭思維:余光中論現代中文的歐化現象〉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《政大中文學報》, 第22期。
(B) 專書
1986年,《上古文字暨其應用之研究》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1986年,《老子詮釋》,作者自印。
1998年,《嚴復的再發現》,臺北: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。
1992年,《嚴復思想研究》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。
2006年2月,《孔子德性視域探索——以論語為中心》,臺北:樂學書局有限公司。
2008年,《王夢鷗先生文心雕龍講記》,臺北: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
(C) 專書論文
2002年,〈袁枚論《詩/經》〉,收錄於《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,頁93-147。
2002年,〈梁實秋的文學見解--折衷於白璧德與胡適之間〉,收錄於李瑞騰、蔡宗陽主編《雅舍的春華秋實: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,頁155-177。
2006年,〈方寸印象:從近世閒章看文人的生命情致〉,收錄於《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──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中: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,頁23-57。
(D) 研討會論文
1990年,〈試析傳統文學批評的雃俗觀念〉,私立淡江大學中研所主辦第一屆「文學與美學」學術研討會論文,收錄於《文學與美學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頁277-298。
1990年,〈論嚴復晚年之中西文化觀〉,文工會主辦「近代學人風範」研討會論文,收錄於《知識分子的良心》,臺北:文訊雜誌社,頁120-145。
1993年,〈中共改革開放的根本困境〉,海軍艦訓部主辦政治教育研討會論文。
1994年,〈對精進士官教育體制之再檢討策進〉(與劉光祥、馬成弘合著),國防部作戰次長室主辦「國軍八十三年度軍事教育」研討會論文,國防部,頁120-145。
1995年,〈何紹基文學觀念述論〉,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學術研討會。
1995年,〈唐甄思想析論〉,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,收錄於《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頁179-205;又收入於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編:《清代學術論叢》,第一輯。
1995年,〈嚴復對中國政治體制的見解〉,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主辦第一屆「中國文學與思想」學術研討會論文,收錄於《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》,《集刊》壹號,頁126-154。
1996年,〈中國近代個人觀的變遷〉,國立台灣大學主辦「語文、性情、義理: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,收錄於《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》,頁651-687。
1996年,〈屈原及其作品蘊義之分析〉,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會議,收錄於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頁261-290。
1996年,〈嚴復對老莊思想的詮釋〉,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辦第一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,收錄於《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:嚴復》,頁49-68。
1997年,〈另類溝通:BBS校園次文化〉(與宋如瑜合著),中央研究院主辦第二屆「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」。
2002年,〈典律重構:袁枚論《詩/經》 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,收錄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編《【第六屆】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93-147。
2002年,〈漢籍電子資料庫建構方式之基本分析〉,漢文化資訊聯盟主辦「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收錄於漢文化資訊聯盟主編《文傳論叢--「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」論文集》,頁39-48。
2002年,〈梁實秋的文學見解--折衷於白璧德與胡適之間〉,收錄於李瑞騰、蔡宗陽主編《雅舍的春華秋實: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,頁155-177。
2003年,(「國文」課程在通識化走向中的失調現象),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主辦文學閱讀與思考通識研討會。
2004年6月11日,〈社區讀《論語》(談其教育價值及可行性的作法)〉,私立明道管理學院主辦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案(二)座談會:提昇社區藝文風氣建構新通識課程。
2004年10月2、3日,〈病者的世界:杏林子及其病痛書寫〉,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主辦第一屆醫學人文研討會「醫學與文學」。
2004年10月15日,〈方寸印象:從近世閒章看文人的生命情致〉,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「文學與圖像」學術研討會。
2004年11月2日,〈「仁」在現代語境中的轉譯〉,葉聖陶基金會主辦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。
2005年10月15日,〈方寸印象:從近世閒章看文人的生命情致〉,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「文學與圖像」學術研討會,頁23-57。
2006,〈方寸印象:從近世閒章看文人的生命情致〉,收錄於《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──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中: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,頁23-57。
(E) 研究計畫
1986年,明清的家具造型及其配置研究—以小說、戲曲插圖為依據,祐生基金會研究獎助計劃 。
1998年,嚴復年譜長編(Ⅰ),87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,SC87-2411-H-2600-2。
1999年,嚴復年譜長編(Ⅱ),88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,SC88-2411-H-2600-2。
1998-1999年,中文系編輯排版專業課程教學與實習改進計畫,教育部顧問室1998-1999。
2000年,胡適、吳宓的「中國文藝復興」意識及其認知差異之比較,89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,NSC89-2411-H-
2600-11。
2000-2002年,僑外生華語文課程整合計畫,教育部顧問室。
2004年,王夢鷗先生著述及傳記資料考輯(Ⅰ),93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,NSC93-2411-H-260-008。
2005年,王夢鷗先生著述及傳記資料考輯(Ⅱ),94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,NSC94-2411-H-260-003。
2006年,朱熹對其《論語集注》的後設論述,95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。
2008年,旗裝異符:「旗袍」在圖像與書寫中的流衍,97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。
2009年,百年實驗:現代中文修辭規準的建構與變異,98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。
(F) 專書 II
1990年,《永恆的叮嚀》,臺北:中央日報出版社。
1991年,《孟子精神》(與李威熊、傅佩榮、董金裕、方俊吉、何保中、游思芳合著),臺北:華視文化事業公司。
1991年,《生活論語》(與傅佩榮、高大鵬、鄭明娳、董金裕合著),臺北:華視文化事業公司。
1992年,《築夢的人大學生涯的自我實現》,臺北:遠流出版公司。
1993年,《全方位生涯經營大志典:08人間道上系列/愛情》(編撰),臺北:人合物力流通股份有限公司。
1993年,《儒家四重奏》,臺北:書泉出版社。
(G) 社會評論與文化書寫
1985年7月,〈從塑立孔子像引發的爭議說起〉,《中國儒聲》,137期,頁10-11。
1987年5月,〈心向自然:老子《道德經》淺釋〉,《中華大道》,7-12期(連載)。
1989年2月3日,〈自己不等於主張〉,《中央日報》;又收錄於幼獅公司編輯部主編,《搭一座橋》,臺北:幼獅文化事業公司,54-57。
1989年12月8日,〈懶散與休息的差別〉,《中央日報》/海外版;又收錄於幼獅公司編輯部主編,《請聽我說》,幼獅文化事業公司,21-24。
1990年2月,〈就從現在開始〉,收錄於希代編輯群策劃,《在心靈深處發音》,臺北:希代書版有限公司,167-170。
1990.06.15〈風雪少年心〉,《選才雜誌》,創刊號,頁50-51。
1990年6月15日,〈封緘〉,《選才雜誌》,創刊號,封底裡。
1990年6月15日,〈芝麻開門〉,《選才雜誌》,第1卷第2期,封底裡。
1990年6月15日,〈大人之學〉,《選才雜誌》,第1卷第2期,頁68。
1991年6月,〈文藝與社教〉,《文訊月刊》,68期,頁99-100。
1991年8月,〈尊重人子的獨立人格〉,《人本教育札記》,26期,頁a2。
1991年10月,〈傳統家訓的現代意義〉,《新紀元》,7期,頁46-59。
1991年12月,〈期待教育正常化的曙光〉,《人本教育札記》,30期,頁a2。
1992年3月23日,〈家常話中的文化〉,《中央日報》;又收錄於臺北:幼獅公司編輯部主編,《快樂是什麼?》,幼獅文化事業公司,47-50。
1992年4月21日,〈大學不是幼稚園〉,《聯合報》/24版/繽紛。
1992年5月5日,〈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〉,《聯合報》/24版/繽紛。
1992年5月20日,〈系非熱門不念?〉,《聯合報》/24版/繽紛。
1992年8月,〈儒家的情感觀〉,《新紀元》,10期,頁47-58。
1992年10月3日,〈幽谷參喬木,春身更著花--王夢鷗先生素描〉,《聯合報》/副刊;又收錄於封德屏編,《風範:文壇前輩素描》,臺北:正中書局,96-98。
1993年,〈「經典書房」策畫前言〉,收錄於書泉出版社「經典書房」系列叢書扉頁後。
1993年,〈天光雲影共徘徊〉,收錄於書泉出版社「活水文庫」系列叢書扉頁後。
1993年4月,〈談「名」的關卡〉,《新紀元》,13期,頁72-74。
1993年6月17日,〈青春心事,舊夢.新夢.築夢.解夢〉[吳靜吉(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)對談:高大威(政大副教授)],《聯合報》/41版/家庭與婦女。
1993年6月17日,〈迷失迷思,動機強,策略弱,快樂不長久〉,《聯合報》/41版/家庭與婦女。
1993年6月18日,〈「上帝的城裡,凱撒的權杖亦無用武之地」,校園不是政治舞台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3年8月31日,〈愛,就是不偽裝、不自戀〉,《全方位生涯經營大志典:08人間道上系列/愛情》,頁26-29。
1993年10月1日,〈想一想你說的「不」〉,《青年日報》,14版。
1994年1月2日,〈別再讓「假倫理」封殺真相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1月19日,〈官員心態何時才能調整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2月7日,〈欣見軍方告別「無言的結局」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2月9日,〈我的問題,你的答案,雞同鴨講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2月9日,〈軍方早已要求各單位設發言人〉(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室)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6月8日,〈念昔日諾曼第,看今日台灣軍人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9月,〈印象深刻的「今日世界叢書」〉,《文訊月刊》,107期,頁26-27。
1994年10月12日,〈軍護課,必修的依據是什麼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4年11月17日,〈軍校「絕對主義」扼殺自我空間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5年1月,〈現代社群的文化基礎〉,《文訊月刊》,111期,頁7-8。
1995年2月,〈當前文化建設工作芻議--汲引民間的源頭活水〉,《文訊月刊》,112期,頁39-41。
1995年3月30日,〈校園心理輔導,六周速成,教官就地合法,扼殺專業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5年6月,〈迎接後「尪仔冊」的時代〉,《文訊月刊》,116期,頁5。
1995年8月13日,〈都是成壯惹的禍〉,《聯合報》/36版/繽紛。
1995年9月,〈安定之籽在教改期待中--台灣教育的反思〉,《申齊》,73期,頁20-24。
1995年11月,〈學者的墮落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1期,頁4。
1996年1月,〈不想做蜂子或蠅子的人--樂黛雲和她的《我就是我--這歷史屬於我自己》,《文訊月刊》,123期,頁15-16。
1996年2月,〈一部現代傳奇--皮爾博士自傳:《積極生活的真實樂趣》〉,收錄於皮爾博士著、陳厚璇譯《積極生活的真實樂趣》,臺北:書泉出版社,序言。
1996年2月,〈優游在花開花落之間--我讀日野原重明的《人生四季之美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4期,頁15。
1996年3月,〈致力於「東學西漸」的學人列傳--我讀張鳳《哈佛心影錄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5期,頁14-15。
1996年4月4日,〈慶祝婦幼節,不該只是放假而已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6年4月18日,〈教育解嚴待何時?〉,《中國時報》37版;又轉載於1996.5.10《教師人權》,77期,頁1-3。
1996年4月,〈不要為孩子畫框框--更新我們的兒童教育制度〉,《申齊》,第80期,頁16-19。
1996年4月,〈逡巡於書的造象藝術之中--我讀《菊地信義封面設計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6期,頁18-19。
1996年5月,〈教育等於快樂〉,《申齊》,81期,頁20-21。
1996年5月,〈與自己的靈魂共舞--我讀讀史脫爾《孤獨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7期,頁25-26。
1996年6月,〈「痛」施英才〉,《申齊》,82期,頁26-27。
1996年6月,〈一個人文教師的省思〉,《國文天地》,133期,頁6-7。
1996年6月,〈成人久已遺忘的童話--我讀Aline D. Wolf《再做一次小小孩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8期,頁22-23。
1996年6月,〈臺灣教育的重建〉,《人本教育札記》,84期,頁97-98。
1996年7月,〈一本勵人心志的人生指南--《黃金階梯:人生最重要的20件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29期,頁18-19。
1996年7月,〈避免獎懲的濫用〉,《申齊》,83期,頁34-35。
1996年8月2日,〈作文題目裡的暗示〉,《中央日報》,長河版。
1996年8月27日,〈教改,不是把明星學校拉下馬〉,《聯合報》/11版/民意論壇。
1996年8月,〈社會關懷的新語境--我讀殷允芃的《敬天愛人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0期,頁19-20。
1996年8月,〈教育不是翻模〉,《申齊》,84期,頁30-31。
1996年9月,〈島嶼的眼睛--我讀林白夫人的《海之禮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1期,頁19-20。
1996年9月,〈寓教於工作〉,《申齊》,85期,頁74-75。
1996年10月,〈煎熬四十翹首盼青天〉,《申齊》,86期,頁72-73。
1996年10月,〈優雅的城府--我讀黃碧端「期待一個城市」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2期,頁18-19。
1996年11月1日,〈名校有罪乎?〉,《申齊》,87期,頁56-57。
1996年11月,〈從「女人」閱讀「人」--我讀蘇芊玲《不再模範的母親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3期,頁17-18。
1996年12月,〈破解生活環境的密碼--我讀畢恆達《物情物語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4期,頁14-15。
1996年12月,〈培養不受惑的人〉,《申齊》,88期,頁76-77。
1997年1月,〈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的文明自省--我讀杜安.艾爾金《自求簡樸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5期,頁20-21。
1997年1月,〈教育改革有影嘸〉,《申齊》,89期,頁46-49。
1997年2月,〈非常「生活與倫理」--我讀《亞曼達的世界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6期,頁14-15。
1997年2月,〈學生不是填充娃娃〉,《申齊》,90期,頁72-73。
1997年3月,〈成功嶺上的錯誤示範〉,《申齊》,91期,頁74-75。
1997年3月,〈點亮文化的出版家--我讀《張菊生先生年譜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7期,頁20-21。
1997年4月,〈書店西遊記--我讀鍾芳玲《書店風景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8期,頁21-22。
1997年5月,〈捍衛校園真理〉,《申齊》,93期,頁64-65。
1997年5月,〈從「行業」走向「專業」的出版文化--我讀孟樊的《臺灣出版文化讀本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39期,頁20-21。
1997年6月,〈新時代的人生讀本--我讀沈清松《追尋人生的意義--自我、社會與價值觀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40期,頁16-18。
1997年7月,〈播撒「美」與「喜悅」的原始況味--我讀松居直的《幸福的種子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1期,頁15-16。
1997年8月14日,〈臺灣教改的邊緣戰鬥--閱讀森林小學與種子學苑〉,《中國時報》開卷周報,版41。
1997年8月,〈自主學習的校園實景--我讀《瑟谷傳奇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2期,頁21-22。
1997年8月,〈架設教改的智慧網路〉,《申齊》,96期,頁74-75。
1997年8月,〈新思維下的文化部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2期,頁38。
1997年9月,〈徒步的創造之旅--我讀滕守堯《過程與今日藝術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3期,頁15-16。
1997年9月,〈算一算教育的糊塗帳--如何謀求學校創意開源與效率支出〉,《申齊》,97期,頁44-47。
1997年10月,〈一位媽媽在德國的教育觀察--我讀李雅卿《天天驚喜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4期,頁16-17。
1997年10月,〈變態下的常態分班〉,《申齊》,98期,頁74-75。
1997年11月,〈大學應放棄管教心態〉,《申齊》,99期,頁80-81。
1997年12月,〈台灣教育總不得安寧--反對大陸學歷背後的台獨情結〉,《申齊》,100期,頁38-41。
1997年12月,〈經理真理:現代學術企業的典範--我讀《田常霖的柏克萊之路--華裔校長的輝煌歲月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頁20-21。
1997年2月29日,〈敲敲《云胡》的編鼓〉,暨大中文創刊序。
1998年3月,〈文化旅人的現身說法--我讀《余秋雨臺灣演講》〉,《中央月刊文訊別冊》,149期,頁18-19。
1998年8月,〈春蠶到死絲方盡--我讀周質平《胡適與韋蓮司:深情五十年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54期,頁21-22。
1999年,〈普羅旺斯的夢〉(張運宗訪問稿),《暨南雲起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創校四年紀》,頁102-107。
1999年1月,〈國家文學館的「座落思考」〉,《文訊月刊》,159期,頁41-42。
1999年2月,〈個人主義的追尋--我讀韓第《適當的自私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60期,頁24-25。
1999年6月,〈對話前的獨語〉,《儒學對話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經學通論課程討論紀實》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輯排版教室。
1999年11月12日,〈李家同校長辭職凸顯了校園的政治汙染〉,《聯合報》/15版/民意論壇。
1999年11月14日,〈身為埔里居民……我送走孩子 讓他專心唸書〉,《聯合報》/15版/民意論壇。
1999年11月23日,〈大學精神與社區意識〉,《聯合報》/15版/民意論壇。
2000年2月,〈經典師表〉,《廉教授永英七秩華誕祝壽文集》,頁3-5。
2000年3月24日,〈知識份子立場應超然〉,《大學報》/8版/大學廣場。
2000年4月,〈波西米亞式的旅人觀察--我讀黃威融《旅行是一種生理需求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74期,頁27-28。
2000年5月26日,〈服務為本,疏導好過防堵(原題「大學行政單位對BBS應有的認識」)〉,《大學報》,1196期。
2000年7月,〈追尋生命的縱深--我讀陳芳明《掌中地圖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78期,頁36-37。
2001年1月,〈你是會考試的技術工人嗎?一九九九年國際數理暨科學評量的省思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5期,頁56-58。
2001年1月,〈閱讀閱讀--我讀阿部謹也的《閱讀飛行:Reading的無限可能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83期,頁21-22。
2001年2月,〈加入WTO對台灣高等教育的衝擊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6期,頁56-57。
2001年2月,〈創造愛臺灣的文化條件〉,《文訊月刊》,184期,頁8-9。
2001年3月,〈「二一」有理?大學中的學業把關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7期,頁50-51。
2001年4月,〈自由與當今大學生的生活常規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8期,頁50-51。
2001年4月,〈愛以為體,思以為用--我讀李家同《幕永不落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86期,頁22-23。
2001年5月,〈創意人的通靈寶鑑--我讀Bob Gill的《不守規則創意Book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87期,頁29-30。
2001年5月,〈期許台灣軍事院校的浴火重生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9期,頁38-39。
2001年6月,〈大學發展與「三分」式規畫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10期,頁44-45。
2001年7月18日,〈大學校園抄襲風盛,高等教育買空賣空大學生寫報告,網路資料複製、貼上…〉,《聯合報》/15版/民意論壇。
2001年7月,〈建構以「多元精英」為導向的教育體制〉,《文訊月刊》,189期,頁6-7。
2001年7月,〈達賴喇嘛:今生的知識,延續到來生〉(公共電視節目「新閱讀時代」訪問稿),《閱讀的風貌》,《網路與書1》,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,頁114-115。
2001年7月8日,〈大學精神與社區意識〉,《教育博覽家》,11期,頁58-59。
2001年9月,〈從「理念的言說」到「理性的實踐」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1期,頁4-5。
2001年10月14日,〈親近者缺席,認同踩空--我讀《舞在狂熱邊緣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《中國時報》開卷版。
2001年12月,〈對私領域的尊重與寬容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4期,頁6-7。
2002年1月,〈在那遙遠的身邊--我讀林光信《黃羊川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5期,頁21-22。
2002年2月,〈創意的再理解--我讀野口悠紀雄《超發想法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6期,頁25-27。
2002年4月,〈論官方對人文研究的推動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8期,頁8-9。
2002年5月,〈真理的信使--我讀喬姆斯基《9-11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199期,頁27-28。
2002年6月,〈清秋的人生況味--我讀曾野綾子《中年以後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0期,頁69-70。
2002年7月,〈從清華看大學精神--我讀徐葆耕《紫色清華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1期,頁29-30。
2002年8月,〈救救學生的中文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2期,頁8-9。
2002年9月,〈樸素的風華--我讀《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3期,頁28-29。
2002年10月,〈一曲如夢令--我讀董橋《從前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4期,頁30-31。
2002年11月,〈正視臺灣的華語教學專業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5期,頁6-7
2002年12月,〈「惜物」而不「拜物」的思維--我讀中野孝次的《木屐與清酒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6期,頁23-24。
2003年1月26日,〈是考國文基本功,不是考碑文〉,《中國時報》/A15版/時論廣場。
2003年2月,〈領引創意的葵花寶典--我讀福斯特《點子船43號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08期,頁26-27。
2003年4月,〈遺世的文化腳蹤--我讀比爾.波特《空谷幽蘭--尋訪現代中國隱士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10期,頁19-20。
2003年5月11日,〈指揮系統整合,刻不容緩〉,《聯合報》/A15版/民意論壇。
2003年6月,〈一齣悲劇的兩種版本--我讀《眾神爭奪的國度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12期,頁23-24。
2003年8月6日,〈四年不夠,玩五年〉,《中國時報》/A15版/時論廣場。
2003年9月,〈那追尋真與美的跫音--我讀陳之藩的《散步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15期,頁25-26。
2003年11月,〈明朗的航行--我讀《王蒙自述:我的人生哲學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17期,頁20-21。
2004年1月,〈聆聽寂靜於喧嘩眾聲--我讀波姆《與貝聿銘對話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19期,頁20-21。
2004年3月,〈梵塵中的古國今生--我讀柳時和《窮人的幸福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21期,頁28-29。
2004年5月,〈集體解構的「想當年」--我讀《最後的黃埔:老兵與離散的故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23期,頁24-25。
2004年5月,〈重讀生病的處境--我讀范丹伯《病床邊的溫柔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25期,頁20-21。
2004年7月4日,〈大學考試的小學題目?〉,《中國時報》/A15版/時論廣場。
2004年7月12日,〈基測加考國文作文,鎖定基本語文能力〉,《聯合報》/A15版/民意論壇。
2004年9月,〈書冊文化的東亞瞭望--我讀《東亞四地:書的新文化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27期,頁18-19。
2004年9月,〈大學暴增過程中的人文新系所〉,《文訊月刊》,227期,頁53-56。
2004年11月,〈一個歷久彌新的「大哉問」--我讀黃崑巖的《談教養》〉,229期,頁22-24。
2005年9月,〈流動的地盤--我讀《原鄉人:族群的故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。
2005年3月,〈一場「藝」無反顧的內在革命--我讀永和社區大學《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》〉,233期,頁22-23。
2005年9月, 〈扶桑浮世繪--我讀張燕淳的《日本四季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39期,頁18-19。
2005年11月, 〈回歸心中的秘密花園--我讀河口隼雄、松居直、柳田邦男'的《繪本之力》[林直美譯]〉,《文訊月刊》,241期,頁110-111。
2006年1月, 〈走出閨閣笑樓閣--我讀陳文茜的《文茜語錄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43期,頁86-87。
2006年3月, 〈寓恢弘於錫瑋之中--我看徐飛的《細看哈佛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45期,頁106-107。
2006年7月, 〈記憶的綻線--評向田邦子《父親的道歉信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49期,頁74-75。
2006年9月, 〈詩音的琢磨--我讀瘂弦《弦外之音:瘂弦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51期,頁98-99。
2006年11月, 〈自在無罣的人生下半場--我讀薇薇夫人的《美麗新生活:樂在退休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53期,頁100-101。
2008年1月, 〈梳理今生今世的頭緒--我讀楊絳的《走到人生邊上--自問自答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67期,頁116-117。
2008年3月, 〈情繫群我的書寫指引--我讀派佛[Mary Pipher]的《用你的筆改變世界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69期,頁102-103。
2008年5月, 〈動腦醫病、用心醫人--我讀吳寬墩的《永遠的二號館--重現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71期,頁100-101。
2008年7月, 「來自島內的賀言」,《文訊月刊》,273期,頁47-83。
2008年9月, 〈重溫古典的文章技藝--我讀谷崎潤一郎的《文章讀本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75期,頁112-113。
2008年11月, 〈培養觀看與思考的稟性--我讀大衛.柏金斯[David Perkins]的《看藝術,學思考》〉, 《文訊月刊》,277期,頁122-123。
2009年3月, 〈行至水窮見雲起--我讀劉大任的《晚風細雨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81期,頁110-112。
2009年4月, 〈五四前夕憶胡適〉,《文訊月刊》,282期,「懷想五四.定位五四(上):風潮與典範」,頁85-87。
2009年5月, 〈不見於君父國度的校園小說--我讀克萊門斯(Andrew Clements)的《蘭德理校園報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83期,頁136-138。
2009年7月, 〈設計師的功課--我讀麥特.馬杜斯[Matt Mattus]的《 設計。未來:明日傑出設計師的創新基因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85期,頁106-108。
2009年9月, 〈昨日夢已遠,往事不如煙--我讀齊邦媛教授的《巨流河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87期,頁124-126。
2010年1月,〈爆力美學的探觸--我讀楊照、李維菁《我是這樣想的 蔡國強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91期,頁106-107。
2010年3月,〈語文和意念的生態實踐--我讀周夢蝶的《周夢蝶詩文集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93期,頁104-105。
2010年5月,〈設計的奧義--我讀保羅.蘭德的《設計是甚麼?--保羅.蘭德給年輕人的第一堂啟蒙課》〉, 《文訊月刊》,295期,頁139-141。
2010年7月,〈「柔弱勝剛強」的現代註腳--我讀理查.史丹格的《曼德拉的禮物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97期,頁92-93。
2010年9月,〈「自閉」在網路時代的意義--我讀泰勒.科文的《達蜜經濟學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299期,頁132-133。
2010年11月,〈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現代嚮導--我讀孫其峰的《其峰畫語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01期,頁104-105。
2011年1月,〈赤子的靈視--我讀林真美的《繪本之眼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03期,頁116-117。
2011年3月,〈傳燈為照後人路--我讀布萊克曼的《藝術大師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05期,頁124-125。
2011年5月,〈迷園的謎底--我讀余華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07期,頁134-135。
2011年7月,〈素人的生活珠璣--我讀倪萍的《姥姥語錄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09期,頁120-121。
2011年9月,〈和風美學的三昧--我讀李歐納.科仁的《wabi-sabi:給設計者、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》〉, 《文訊月刊》,311期,頁118-119。
2011年11月,〈散兵游勇的文創戰報--我讀《我愛創意獨立刊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13期,頁116-117。
2012年1月,〈鎔鑄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當代奇葩--我讀艾薩克森的《賈伯斯傳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15期,頁118-120。
2012年3月,〈現代職人覺迷錄--我讀美瑞安.梅克爾《寫給我的生活的信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17期,頁118-119。
2012年5月,〈視域融合下的中國體驗--我讀何偉《消失中的江城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19期,頁108-109。
2012年7月,〈行雲流水見珠璣--我讀李懷宇《知人論世:旅美十二家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21期,頁112-113。
2012年9月,〈網路時代的日常修辭--我讀克利斯多福.強森的《微寫作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23期,頁120-121。
2012年11月,〈世界大不同--我讀賽斯.高汀[Seth Godin]的《怪咖時代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25期,頁122-123。
2013年1月,〈發現隱身自然的原始幸福--我讀宮崎駿的《龍貓的家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27期,頁152-153。
2013年3月,〈冷酷的現實與溫暖的見證--我讀泰瑞莎.布朗(Theresa Brown)的《那一年,我在重症照護病房》〉, 《文訊月刊》,329期,頁164-165。
2013年5月,〈協尋內在的呼喚--我讀威廉.戴蒙的《邁向目的之路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31期,頁126-127。
2013年7月,〈自我追尋者的指南--我讀肯.羅賓森的《發現天賦之旅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33期,頁194-195。
2013年9月,〈教育的重新想像--我讀薩爾曼.可汗的《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35期,頁152-153。
2013年11月,〈一位陸生的台灣初體驗--我讀劉二囍的《亞細亞的好孩子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37期,頁110-112。
2014年1月,〈跳tone的暴走抒情--我讀佐野洋子的《無用的日子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39期,頁136-138。
2014年3月,「洄瀾:相逢巨流河」特輯」,《文訊月刊》,341期,頁150-157。
2014年5月,〈從「子民順從」到「公民不服從」--我讀梭羅的《公民不服從:梭羅最後的演講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43期,頁144-145。
2014年9月,〈現景現物的踏查--我讀赤瀨川原平、藤森照信、南伸坊的《路上觀察學入門》〉,《文訊月刊》,347期,頁132-133。